[1]金继运,何萍,刘海龙,等.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吸氮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[J].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,2004,10(6):568-573.
[2]朱兆良.中国土壤氮素研究[J].土壤学报,2009,45(5):778-783.
[3]王秀斌,徐新朋,孙刚,等.氮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[J].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,2013,11(25):1279-1286.
[4]冯洋,陈海飞,胡孝明,等.高、中、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[J].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,2014,1(25):7-16.
[5]赵秉强,梅旭荣.对我国土壤肥料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[J].科技导报,2007,25(8):65-70.
[6]彭少兵,黄见良,钟旭华,等.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[J].中国农业科学,2002,35(9):1095-1103.
[7]朱兆良.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[J].土壤与环境,2000(9):1-6.
[8]崔振玲.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——从田块到区域尺度[D].北京:中国农业大学,2005.
[9]张福锁,王激清,张卫峰,等.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[J].土壤学报,2008,45(5):915-924.
[10]马文奇.山东省作物施肥现状与评价[D].北京:中国农业大学,1999.
[11]赵久然,郭强,郭景伦,等.北京郊区粮田化肥投入和产量现状的调查分析[J].北京农业科学,1997,15(2):36-38.
[12]高旺盛,黄进勇,吴大付.黄淮海平原典型集约农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初探[J].生态农业研究,1997(4):41-43.
[13]潘家荣.华北平原冬小麦-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化肥氮的去向[D].北京:中国农业大学,2001.
[14]孔宏敏,何圆球,吴大付,等.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[J].应用生态学报,2004,15(5):782-786.
[15]陈伦寿,李仁岗.农田施肥原理与实践[M].北京:中国农业出版社,1984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