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吴健生,曹祺文,石淑芹,等.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京津冀生境质量时空演变[J].应用生态学报,2015,26(11):3457-3466. [2] 王雪然,潘佩佩.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[J].江苏农业科学,2019,47(16):297-303. [3] 张小雪,许月卿,孙丕苓,等.土地利用环境功能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——以张家口市为例[J].中国农业大学学报,2018,23(5):159-167. [4] 彭建,李慧蕾,刘焱序,等.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优化策略[J].地理学报,2018,73(4):701-710. [5] 申嘉澍,梁泽,刘来保,等.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权衡与协同[J].地理研究,2020,39(1):79-91. [6] 杨江燕,吴田,潘肖燕,等.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雄安新区生态质量评估[J].应用生态学报,2019,30(1):277-284. [7] 高鑫,徐景东,冯阳,等.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——以河北省安新县为例[J].科技创新与应用,2019(7):116-118. [8] 高星,高宇,李晏,等.雄安新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敏感性分析[J].金陵科技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9,33(3):6-10. [9] 姜鲁光,吕佩忆,封志明,等.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及起步区方案比选研究[J].资源科学,2017,39(6):991-998. [10] 陈超.基于可拓物元模型的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[J].价值工程,2019,38(6):22-25. [11] 匡文慧,杨天荣,颜凤芹.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地表本底特征与生态管控[J].地理学报,2017,72(6):947-959. [12] 陈姿羽.从生态层面剖析“雄安新区”设立的必要性[J].天津社会保险,2019(1):145. [13] 赵腾,胡凯富.雄安新区: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特色小镇建设[J].北京规划建设,2018(5):103-106. [14] 管志贵,田学斌,孔佑花.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雄安新区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[J].河北经贸大学学报,2019,40(3):77-86. [15] 赵文廷,王树涛,许皞.基于雄安新区水源涵养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措施构想[J].林业与生态科学,2019,34(1):1-14. [16] 徐美,黄诗峰,黄绚.遥感用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[J].遥感技术与应用,2000(4):2. [17] 贺承伟,国巧真,付盈,等.基于遥感数据的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[J].天津城建大学学报,2019,25(2):133-139. [18] 姚鑫,左小清,郭文浩.基于高分一号影像的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分析[J].软件导刊,2018,17(4):212-215+2. [19] 刘凤莲,杨人懿,杨磊.基于遥感影像的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[J].忻州师范学院学报,2021,37(5):49-57. [20] 于万辉.基于遥感影像的近30年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[J].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,2021,37(5):76-85. [21] 戚曌,于新文,谭炳香,等.神农架地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恢复治理评价[J].林业科学研究,2021,34(6):90-98. [22] 赵春雷,常宇飞,孟成真.卫星遥感在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[J].卫星应用,2021(10):17-21. [23] 王珍.天上的“眼睛”这样观测生态环境[N].中国纪检监察报,2021-10-25(8). [24] 张薇,万虹麟,陈晨,等.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——以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为例[J].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,2021,31(4):72-78. [25] 徐涵秋.城市遥感生态指数的创建及其应用[J].生态学报,2013,33(24):7853-7862. [26] 邓书斌,陈秋锦,杜会建,等.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4:419-424. |